本报记者 陈华
当很多同学还在到处递简历、跑招聘会时,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刘圣鑫已提前1年,在2024年6月就拿到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offer(录用通知)。
对刘圣鑫来说,这得益于1年前参加学校组织的“小米工程师训练营”活动。这更是合肥工业大学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贯通“校企协同育人链”,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结果。
“小米工程师训练营”由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联合小米集团共同打造。训练营以定向培育人才、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目标,探索实践“校—企—生”三方共赢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2024年5月25日,在大三阶段即将结束时,刘圣鑫和他的一些同学报名参加了训练营。回顾为期两周的训练营活动,他坦言,绝对称得上是高强度。
据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洪日昌介绍,训练营聚焦C++和安卓两大技术领域,依托小米集团选派金牌讲师团队驻校开展授课和实践指导,采用理论培训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学生参加小米工程师训练营期间通过深入学习多个技术领域的专业基础理论,完成了从基础到进阶的全方位专业技术能力提升,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开发,持续深耕专业技能,直面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充分锻炼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洪日昌说。
尚在大学校园里的学子们通过训练营提前一窥职场的“竞争氛围”,而企业同样藉由这场活动找到了“有潜力且符合需求的准就业者”。
脱颖而出的刘圣鑫在训练营结束后顺利拿到了企业的offer,并且正式进入小米集团相关部门实习。其实,即便没有拿到小米集团的offer, 刘圣鑫的大四生活也应该是在其他企业岗位上度过的。“3年在校学习,1年前往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这在合肥工业大学叫“3+1”培养模式。
“前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拥有更高的匹配度,这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求职者来说,都会大大提高就业效率。正是因为来源于就业市场现实的倒逼,合肥工业大学在“贯通校企协同育人链”方面开始大力探索。
据了解,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行业快速迭代的技术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突出。
据洪日昌介绍,从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工作实际来看,一方面,企业渴求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职业规划模糊。高校课程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迭代,导致不少IT企业需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再培训。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进一步加强与小米集团、科大讯飞、科大国创、恒生电子和苏州空天信息研究院等49家行业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着力构建校企实践育人共同体,探索“专业认知—职业规划—专业能力—求职技巧—实习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小米工程师训练营”校企合作实践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2024年,第一期“小米工程师训练营”结营后,软件学院共计30余名2025届毕业生前往小米集团南京区域总部开展实习实践,学生实习实践部门涵盖手机部、汽车部、互联网等小米集团核心部门。
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不断成长,得到了小米集团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同时也为第二期训练营的举办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洪日昌介绍,训练营自举办以来,累计培训学员600余人,360余名学员获结业证书,首期训练营结营学员中100余名毕业生签约小米、华为、美团等企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合肥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李洪涛告诉记者,为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尤其企业需求适配性,合肥工业大学在不断完善可检测、可控制和可预期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合肥工业大学围绕国家重点行业产业的重大战略需求,汇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重大装备工程管理、工业互联网等相关学科优势,与行业领军企业形成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实践“产教融合、教研一体、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加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先后与阳光电源、奇瑞汽车等140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从行业领军企业、知名科研院所等单位遴选行业导师1300余人,引领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工程实践与科研历练中增长本领才干,为国家输送更多“工业报国”的高素质人才。
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